



时间:2025-05-13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根据中国现行监管政策,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证券型通证发行)在中国境内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公开场合指出,STO本质上属于未经批准的非法融资行为,其操作模式违反了《证券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参考知识库[4][5])。
政策红线清晰:自2017年起,中国全面禁止代币发行融资(ico),STO作为其变体,同样被纳入打击范围。监管部门强调,任何涉及证券型通证的公开募集资金行为均需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而目前中国未开放此类审批通道。
跨境活动仍受监管:即便STO项目注册地在海外,若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交易服务或吸收资金,其行为仍被认定为非法。多地监管机构已通报多起境外STO平台违规案例,参与者面临资金损失风险。
司法追责力度加强: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未经许可发行证券型通证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涉案金额超500万元即达“数额特别巨大”标准。
本金损失风险:STO项目多缺乏真实底层资产支撑,价格波动剧烈。以2022年某跨境STO项目为例,投资者在半年内损失超80%本金。
法律连带责任:参与非法融资活动不受法律保护,2021年某地法院判例显示,协助STO推广的个人被认定为共犯,判处有期徒刑2年。
信息泄露隐患:非法平台常要求上传身份证明文件,黑产数据显示,约37%的STO参与者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当前全球约有83个国家和地区已明确禁止或严格限制STO活动(国际证监会组织2024年数据)。对于投资者而言,参与此类活动不仅面临政策风险,更可能陷入庞氏骗局。建议通过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合规投资,切实保障自身权益。
STO在中国是否合法?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STO(证券化代币发行)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中国监管部门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币发行融资(包括ICO和STO),并将其定性为“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网络传销或金融诈骗等刑事犯罪。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公开强调,即使STO在海外开展,若向中国居民提供相关服务,其性质仍属非法,将被严厉打击。
STO与ICO在中国为何均被禁止?
两者均涉及虚拟货币融资,中国法律严格禁止此类活动。STO虽以“证券合规”为宣传点,但在中国证券定义框架下,其代币若具备金融属性(如投资收益权),即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证券活动。监管机构认为此类行为风险极高,易引发金融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因此采取“一刀切”禁止政策。
参与STO在中国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个人或机构参与STO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涉嫌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组织者可能被追究刑责,参与者资金也可能被冻结或追缴。此外,为STO提供交易服务的平台,即使设在境外,若面向中国用户,运营者将被依法追究。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电话:13918309914
QQ:1967830372
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