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7-11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矿工费销毁这事儿吧,其实从比特币诞生那天就存在。每次转账支付的手续费,矿工打包区块的时候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全被"烧"进黑洞地址。2025年统计显示,每天大约有50-150 BTC被销毁,相当于每天烧掉300万到900万人民币。
去年四季度出现过离谱场面。某天交易量暴涨,矿工费直接冲上1500 satoshis/字节,全网单日销毁量突破400 BTC。那时候持币大佬们都在骂娘,钱包里钱没动就被手续费吞了大半。
2021年Taproot升级玩了个骚操作。把原本存在区块里的验证脚本移除,直接导致3.28亿聪(约328 BTC)变成无效数据。这事当时引发社区撕逼,反对派说这是变相盗窃,支持派硬说是技术优化。
更骚的是闪电网络普及后,链下交易越来越多。按道理应该减少手续费消耗,结果反而催生出新型"gas war"。巨鲸们故意抬高手续费,把小额转账用户挤出队列,变相增加销毁量。
坊间有种说法,销毁机制能制造通缩预期,刺激价格上涨。但实际情况挺魔幻的。今年五月有学者研究发现,销毁量和价格波动相关系数只有0.18,比空气相关不了多少。
倒是有个有趣现象。每次销毁量暴增后三天内,90%概率会出现价格回调。这可能是矿工集体砸盘导致的,毕竟销毁的都是用户付的手续费,矿工到手的真金白银反而更多了。
第一个雷是算力中心化。销毁率越高说明交易越集中,前三天监测显示,65%的销毁量来自交易所内部转账。这跟去中心化的初心背道而驰。
第二个坑在技术层。闪电网络虽然减少链上销毁,但通道建立关闭时反而会爆发式消耗手续费。有用户反馈,开个通道烧的比交易手续费还贵。
最致命的是监管风险。欧盟最近提出《数字资产燃烧透明法案》,要求公开销毁明细。要是真落地,比特币的匿名销毁特性恐怕要凉。
能用二层网络就别上主链
手续费烧钱太狠,钱包App里选"闪电网络"选项,手续费能省80%
避开交易高峰期
观察区块链浏览器手续费预估,高于50 satoshis/字节就歇会儿
别信通缩神话
销毁量每天波动极大,真想投资不如研究现货ETF进展
说到底,销毁机制更像是个技术副作用。指望靠烧钱拉盘?不如多看看宏观经济面。话说回来,钱包里的币莫名其妙变少确实肉疼,建议打开交易所手续费代币抵扣功能,至少能省点冤枉钱。
比特币销毁是怎么回事?
比特币销毁就是把一些比特币永久锁死,没法再流通。操作方法是把币转到特殊地址(黑洞地址),这种地址没有对应私钥,谁也拿不走里面的钱。最早在2013年就有人这么干了,现在币安这些大交易所也会定期烧币,比如用手续费买币销毁。
为啥要销毁比特币?
说白了就是控制供应量。市面上流通的比特币越少,理论上价格越容易涨。就像股票回购,公司用钱买自家股票注销,剩下的股票就更值钱了。比特币网络交易费高了,系统就会自动烧掉部分手续费收来的币,这样既稳定价格还能防止通货膨胀。
比特币销毁有哪几种方法?
现在主流操作有三种:
1. 项目方自己动手销毁,比如每年拿出利润买币烧掉
2. 每次交易自动扣一部分销毁,交易越频繁烧得越多
3. 用户主动把币转到黑洞地址,这种地址长得像正常钱包但永远打不开
比特币白皮书里写明了总量上限是2100万枚,现在剩不到1936万枚了,每销毁一个都离总量上限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