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功能涵盖公交地铁扫码支付、线路查询及NFC卡管理,目标用户为北京通勤族和外地游客
由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运营,集成全市90%以上公交线路和全部地铁站点数据
1. 乘车码生成:打开软件3秒内生成二维码,支持离线状态下扫码乘坐公交地铁
2. 实时公交查询:输入线路编号可查看最近3班车位置,误差时间小于30秒
3. NFC交通卡管理:华为/小米手机用户可开通电子交通卡,支持在线充值和余额转移
4. 行程规划系统:输入起点终点自动生成最优换乘方案,包含步行距离和预计耗时
5. 月票购买服务:提供7日/30日电子计次票,有效期内不限次乘坐指定线路
1. 官方数据直连:与北京公交调度中心实时同步,车辆定位延迟低于15秒
2. 多场景覆盖:同一账号可绑定公交卡、地铁卡、共享单车账户,实现"一码通行"
3. 极速启动设计:安装包仅18MB,冷启动时间不超过2秒,兼容Android 6.0以上系统
4. 异常预警功能:当检测到线路拥堵或车辆满载时,自动推送备选路线建议
5. 跨城互通:持电子卡可在京津冀37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使用,无需重复充值
易通行APP和北京一卡通APP不是一回事。
1、易通行:
易通行致力于优化公共交通出行的移动支付技术+信息服务。通过与北京轨道交通管理企业联手,易通行实现通过手机应用在北京地铁购票、乘车过闸时进行支付,并提供出行路线查询功能。
2、北京一卡通:
北京一卡通是一卡通公司倾力打造的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集手机充值、快充券购买、网点查询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像掌上管家一样,随时随地满足每一位持卡用户的在线服务需求。
1、现金,一次性机票
2、北京一卡通应用二维码(仅支持部分公交线路)
3、易通行应用二维码(仅支持地铁)
4、物理卡,智能设备NFC模拟卡
当前,第四种方法是最兼容,最方便的。
北京市交通委宣布,5月16日起,北京公共交通扫码支付实现“一码通乘”。
乘客使用亿通行、北京一卡通、北京公交三者中的任意一个APP,均可乘坐北京所有公交和地铁线路,以及S2线、怀密线2条市郊铁路线路。刷码乘车和一卡通刷卡乘车一样,享受北京公共交通票制票价优惠政策。
在今天之前,在北京坐地铁需使用亿通行APP,乘坐郊区地面公交及运通线用北京一卡通APP,也可以选一卡通微信乘车码,乘坐市区内公交线用北京公交APP。
此前看似选择多样的扫码支付,也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在北京公共交通出行到底需要下载几个APP?
“一码通乘”今天终于实现,但为何当初三家企业会同时开展扫码支付业务,使北京公交移动支付市场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处于割裂?
而公交和地铁扫码支付的整合,对于三家运营企业来说,也并不意味着竞争结束。
北京地铁扫码乘车发展速度慢于其他一些城市,除了政策上谨慎考量,亿通行为确保上线后功能更稳定、便捷,也做了更多的测试。
亿通行最开始选择封闭的机场线进行试点,从试点到正式全网上线,中间间隔了7个月。亿通行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这期间团队主要在做设备改造及测试,每个闸机都要人工测试几十次,以保障全部车站所有通道能同时上线。
“有的城市只开放了部分闸口可扫码,因为有扫码支付优惠导致这些闸口排队较长;有的地方上线第一天服务器就宕机了;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亿通行负责人说。
亿通行在地铁闸机上的宣传图案。扫码乘地铁在2018年5月19日正式上线后,收获了不错的数据反馈。北京交通委数据显示,北京地铁开通二维码乘车服务第一年内,亿通行APP获得了1340万用户,完成二维码扫码乘车4.2亿人次,北京地铁乘车人中扫码支付占比单日最高达30.8%。
到现在运营两年后,亿通行APP已有2600万人注册,总计完成扫码乘车10亿人次,单日占比最高40%。
是否要整合,表面看是三个APP之间的业务讨论,但实际上也是三个大型国有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京投拥有封闭独立的地铁系统,北京公交集团拥有近千条公交线路,一卡通提供的实体卡在过去的十多年保持了公交地铁的高效运转。
北京有2154万常住人口,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1亿人次,这其中大部分人的出行都依赖公共交通。在移动支付进入交通系统之际,谁都希望掌握主动权。
特别是对于一卡通而言,刷卡是其主营业务,如果被亿通行和北京公交APP取代,公司经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1. 2025.06新增地铁站内导航功能,支持查看出站口位置和无障碍电梯分布
2. 修复部分机型NFC充值后余额不同步的问题
3. 优化实时公交界面刷新逻辑,数据加载速度提升40%
4. 调整月票购买流程,现在支持微信先享支付功能
软件信息
程序写入外部存储
读取设备外部存储空间的文件
获取额外的位置信息提供程序命令
访问SD卡文件系统
访问SD卡文件系统
查看WLAN连接
完全的网络访问权限
连接WLAN网络和断开连接
修改系统设置
查看网络连接
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循以下隐私保护原则,为您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
1、安全可靠:
2、自主选择:
3、保护通信秘密:
4、合理必要:
5、清晰透明:
6、将隐私保护融入产品设计:
本《隐私政策》主要向您说明:
希望您仔细阅读《隐私政策》
最新软件
相关合集
更多
相关教程
热搜标签
网友评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