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加密货币骗的高危群体分析

时间:2025-04-25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被加密货币骗的高危群体分析

一、老年人群体:情感操控下的“杀猪盘”受害者

根据夏威夷警方通报的案例,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伪装成伴侣或好友,对老年人实施“情感收割”。这类群体往往缺乏数字金融知识,且毕生积蓄因情感信任被诱导投入虚假项目。例如,一名72岁退休教师因长期网聊建立的“爱情关系”,向诈骗分子转账超20万美元购买“高回报虚拟币”,最终血本无归。警方提醒,此类骗局利用老年人孤独心理,需子女加强反诈教育

被加密货币骗的高危群体分析

二、经济弱势群体:传统金融边缘化的“替代性投机者”

美联社调查指出,黑人、西班牙裔等长期受种族歧视的群体,因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更容易被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理念吸引。在越南、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低收入者常因急切改善经济状况,轻信“零门槛暴富”承诺。如印尼某小镇青年因被承诺“日赚100美元”,抵押房产购买传销性质的虚拟币,最终家破人亡。

被加密货币骗的高危群体分析

三、特定国家高发区域:诈骗产业链的“地理围猎”

MyCrypto安全主管Harry Denley的追踪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美国和越南四国受害者占全球加密骗局总量的37%。以尼日利亚为例,诈骗分子通过短链伪装成“央行数字货币”,利用民众对正规金融渠道的不信任,单日可收割数百名受害者。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受害者多为中老年白人,而东南亚受害者则集中在年轻务工群体。

四、高收益投机者:贪婪与恐惧交织的“韭菜群像”

昆明警方破获的传销案显示,所谓“静态+动态收益”模式精准瞄准两类人:一是追求“躺着赚钱”的炒币小白,二是渴望通过拉人头“快速致富”的底层传销参与者。这些群体往往被“区块链革命”“央行背书”等概念洗脑,甚至明知风险仍抱着“赚一笔就跑”的侥幸心理。数据显示,超60%受害者在首次亏损后继续追加投资

五、技术盲区青年:社交平台的“冲动型受害者”

知乎相关讨论中,有案例揭示部分大学生因盲目跟风“元宇宙”“NFT”概念,轻信校园贷平台推出的“虚拟币分期投资”项目。这类群体虽接触新技术快,但缺乏风险评估能力,易被“边学边赚”“专家指导”话术诱导,最终陷入连本带息的债务陷阱。

本文数据来源:昆明市公安局经侦案例、MyCrypto安全报告、美联社种族金融歧视调查

注:加密货币投资需核实项目白皮书、团队背景及监管备案,切勿轻信“保本高息”承诺。

哪些群体更容易成为加密货币骗局的受害者?

加密货币骗局的受害者往往集中在以下群体:

1. 年轻人(20-49岁)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数据,20-49岁人群因加密货币受骗的可能性是老年人的三倍,其中30多岁群体占比达35%(知识库3)。这一群体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但可能缺乏投资经验,容易被高回报承诺吸引。

2. 特定国家居民

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美国和越南是加密货币骗局的高发地区。例如,美国纽约的华人社区曾发生多起涉案金额达数十万美元的骗局(知识库2、4)。这些地区可能因监管不足或金融教育薄弱成为目标。

3. 弱势及边缘化群体

黑人、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以及低收入群体因传统金融体系的歧视或排斥,更易被加密货币“去中心化”“财富自由”的宣传吸引(知识库5)。他们可能将加密货币视为打破金融壁垒的途径,但反而陷入更深的骗局。

4. 狂热追随者与投机者

加密货币社群中存在大量狂热投资者,他们过度自信或盲目跟风,容易被骗子利用(知识库1)。例如,部分人因过度关注“暴涨神话”而忽视风险,最终陷入庞氏骗局或虚假项目。

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对技术敏感但缺乏金融知识、经济状况不稳定或对现有金融体系不满,从而成为骗子的主要目标。

阅读全文
扫码关注“ 多特资源库
更多更全的软件资源下载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玩家热搜

相关攻略

正在加载中
版权
版权说明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电话:13918309914

QQ:1967830372

邮箱:rjfawu@163.com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