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5-22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近年来,“派币(Pi币)挖矿”以“零成本暴富”的宣传标语席卷社交网络,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迅速蔓延。然而,多地公安部门接连发布风险预警,揭露这场所谓“科技红利”背后的庞氏骗局本质。本文通过梳理公开信息与典型案例,带您看清这场披着区块链外衣的新型骗局。
根据南通市公安局通报,派币APP通过“点击挖矿+推荐返利”模式快速扩张,参与者需不断发展下线才能获取收益。这种机制与传统传销高度相似——顶层获利者依靠底层用户“输血”,而绝大多数参与者仅能获得少量虚拟积分。如山东李大爷连续签到900天积累9000枚派币,却始终无法兑换实物,账户价值仅相当于一杯奶茶价格。
蚌埠警方调查发现,派币注册环节要求的人脸识别、身份证上传等操作,实则为黑产提供精准信息源。文档4披露,某受害者的孙子学校信息被精准泄露,骚扰电话直击家庭隐私。更隐蔽的风险在于,用户通过“KYC认证”时提交的敏感信息,可能被转卖给境外赌博网站或诈骗团伙。
所谓“区块链技术”仅是营销话术,派币系统既无公开区块链浏览器,也不存在智能合约审计。其服务器可随时关闭,数据库字段由创始团队随意修改。文档4指出,河南某县城超市老板声称账户显示百万价值派币,却未察觉所谓“国际交易平台”实为钓鱼网站的镜像页面,这种“数字幻觉”让受害者产生财富增长错觉。
从三四线城市社区到县域农村,骗子们利用中老年人对数字货币的认知盲区实施“降维打击”。文档4生动记录了江苏某县公安突击检查场景:40名白发参与者正记录“生态圈财富密码”,讲师用“国家秘密支持”等话术制造信任,却对广西同类案件闭口不提。这种集体催眠式洗脑,让养老钱瞬间化为“韭菜养料”。
警方重申:任何宣称“免费赚钱”的虚拟货币项目均涉嫌违法。截至2025年5月,全国已有超200万群众因参与派币挖矿遭受经济损失,单人最高被骗金额达47万元。南通公安提醒公众牢记三点:不下载陌生APP、不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不轻信“躺着赚钱”承诺。如发现相关线索,请立即通过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提交证据。
小编建议:当斯坦福博士的光环与区块链术语相遇,真相往往藏在风险警示的背后。在这场科技伪装的财富游戏中,每一次点击挖矿按钮,或许都是在为诈骗者的海外豪宅添砖加瓦。守住钱袋子,从认清“零风险暴富”本质开始。
问题一:派币挖矿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派币(Pi币)挖矿的主要风险包括:
1. 高回报陷阱:以“零成本”“点击挖矿”为噱头吸引用户,实际通过拉人头扩大风险群体;
2. 非法集资嫌疑:通过层级推荐提成模式(邀请他人可获收益),符合传销特征,已被多地警方警示;
3. 资金安全无保障:派币尚未合法上市交易,所谓的“未来变现”缺乏法律和市场背书;
4. 隐私泄露风险:用户需提供手机等信息参与,可能被用于数据收集或二次贩卖。
问题二:为什么派币容易被当作传销工具?
派币被质疑为传销的关键点在于:
1. 层级奖励机制:用户通过邀请他人加入可获得提成,形成金字塔式利益链(如“推荐人头获得提成”);
2. 依赖拉新维持:早期用户需持续发展下线才能提升收益,后期参与者回报率极低,符合“庞氏骗局”特点;
3. 无实际价值支撑:派币未获得任何国家或机构认证,所谓“区块链技术”缺乏透明度,本质为空气币。
问题三:如何识别和防范此类投资骗局?
公众可从以下方面防范:
1. 警惕“零成本暴富”宣传:任何无需投入即可高回报的项目均为骗局;
2. 核实项目合法性:通过官方渠道(如银保监会、公安机关)确认虚拟货币是否合规;
3. 拒绝层级推广模式:涉及“拉人头返利”的均涉嫌传销,需立即停止参与;
4.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提供手机、身份证等敏感数据,避免被用于违法活动。
(参考来源:南通、蚌埠警方通告及媒体揭露报道)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电话:13918309914
QQ:1967830372
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