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5-23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创新,却被不法分子异化为非法集资工具。结合公安部披露的典型案例和最高检发布的办案数据,以下三类人群最容易成为区块链骗局的受害者:
据江苏省公安厅通报,2023年以来查处的区块链诈骗案件中,60岁以上受害人占比达47%。诈骗分子通过线下宣讲会、社区讲座等形式,利用中老年人对"数字藏品""虚拟货币"认知盲区,配合"国家数字经济政策"等话术实施诈骗。典型案例如江苏某地"碳中和数字藏品"案,132名受害老人合计损失860万元。
风险特征:易被"保本高息""政策背书"诱导;偏好线下熟人推荐渠道;缺乏网络信息验证能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案件显示,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受害者占比高达61%。犯罪团伙通过"区块链养鸡""农业溯源代币"等接地气项目包装,利用村民对区块链技术原理的认知局限实施诈骗。如山东某县"智慧农业Token"项目,以18%年化收益为诱饵骗取200余户农户投资。
风险特征:追逐高收益理财产品;易受地方名人"站台"影响;习惯口口相传的信息获取方式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监测发现,25-35岁群体占虚拟货币诈骗受害人总数的39%。该群体多通过社交平台接触"DeFi挖矿""NFT空投"等概念,轻信"百倍币""财富自由"等营销话术。典型案例包括"算力租赁"骗局,某平台承诺每日5%收益,导致2000余名年轻投资者损失超亿元。
风险特征:迷信技术红利;盲目跟风热点概念;过度相信社交媒体评价
1. 查资质:通过央行官网核实是否持有《金融业务许可证》
2. 查技术:要求对方提供区块链存证哈希值、智能合约代码审计报告
3. 查履历:通过企查查、天眼查验证运营主体实控人背景
遇到"境外项目""拉人返佣""静态收益"等关键词时,应立即通过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进行风险预警。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的受害人资金追回率较2022年提升28%。
当前区块链诈骗已呈现"元宇宙+乡村振兴""数字藏品+养老服务"等新型复合形态,消费者更需保持清醒认知。正如银保监会风险提示所述:"任何承诺超过6%年化收益的区块链产品都应视为高风险投资。"
< strong>区块链骗局通常针对哪些人群?< /strong>
根据资料,区块链相关骗局主要瞄准以下三类人群:
1. 中老年人群体
中老年人对新技术认知不足,且易轻信政策利好(如“国家发展数字经济”),诈骗分子利用其储蓄较多但投资渠道有限的特点,以“高收益低风险”“空投糖果”等话术诱导参与。例如,宣称“签到就能挣钱”“虚拟币只涨不跌”(参考文档2、5)。
2. 缺乏金融知识的新手投资者
部分人对区块链、元宇宙等概念一知半解,被“静态收益”(炒币升值)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的双重诱惑吸引,陷入传销式资金盘。骗子通过“名人站台”“境外项目”包装骗局,增强可信度(参考文档1、3)。
3. 下沉市场及农村用户
诈骗分子瞄准三四线城市或农村群体,利用其信息闭塞、对虚拟货币认知薄弱的特点,以“零成本高回报”为饵,通过微信群、熟人介绍传播,形成地域性骗局(参考文档5)。
< strong>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成为区块链骗局的目标?< /strong>
1. 信任权威与政策:骗子借“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或虚构政府背书,利用老年人对政策的信任。
2. 健康与养老焦虑:以“以房养老”“数字藏品”等名义结合健康养生宣传,诱导投资“养老项目”。
3. 信息辨别能力弱:对区块链技术缺乏了解,难以识别“空气币”“代投诈骗”等术语,易被“专家讲座”“成功案例”蒙蔽。
< strong>如何识别针对特定人群的区块链骗局?< /strong>
1. 警惕“保本高息”承诺:合法投资不可能保证零风险高回报,若宣传“年化100%”“稳赚不赔”,基本是骗局。
2. 核实项目真实性:要求查看营业执照、金融牌照,境外项目尤需谨慎,多数为租用服务器行骗。
3. 拒绝发展下线诱导:若需拉人头分润,则涉及传销,应立即停止并举报。
4. 关注异常操作:提现设置复杂门槛、要求持续投入“补仓”,往往是操纵币价收割韭菜的信号。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公安部门、最高检及反诈案例,建议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投资项目真实性。)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电话:13918309914
QQ:1967830372
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