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7-09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昨儿财库局局长许正宇在论坛上甩出大招,稳定币发行商必须持牌上岗。重点是得像持牌银行那样搞"百分百资产挂钩",说白了就是每发1港元稳定币,账上必须趴着对应的真金白银。我看这操作,完全是冲着防挤兑去的,毕竟去年USDT那波闪崩还让人心有余悸。
局长特意强调要防"监管套利",你看这意思明摆着:想拿牌照混金融圈?先烧钱过合规关。目前拿到原则性批准的几家机构透露,光是搭建合规团队就得砸200万港币起。更狠的是得定期接受第三方审计,这笔年费少说50万。说难听点,这门槛直接把草根创业公司拦在门外,估计90%的小型稳定币要凉凉。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稳定币有三个月缓冲期,但别高兴太早。新规要求现有发行商必须在9月30日前提交申请,逾期不候。有意思的是给传统金融机构开了VIP通道——比如汇丰、渣打这些老牌子,他们的申请流程能缩短40%。业内都在猜这是不是给发钞行变相松绑,毕竟人家信用背书比区块链白皮书靠谱多了。
正好赶上欧盟刚落地的MiCA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必须设立实体公司,香港这波操作明显想抢监管话语权。不过区别在于咱们这边要"资产本地托管",欧元区那边允许跨境管理。说实在的,这对大湾区跨境支付业务是利好,但跟新加坡比起来还是保守了些,人家连数字货币交易所都给发全牌照了。
新规则规定用户资金必须存入持牌银行隔离账户,这跟传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得一拼。最绝的是要按日披露资产储备情况,这下别说暗箱操作了,连"资产负债表魔术"都玩不转。说实话,这种透明度要求放两年前肯定会引发FUD,但现在看来反而是给行业续命的良方。
眼下最热闹的是关于"稳定币准备金是否算存款"的争论,要是真按存款保险条例来,持牌机构每年还得额外缴纳净资产的0.5%当风险准备金。这事儿估计会成为8月立法会辩论的焦点,毕竟牵扯到银行公会和区块链初创企业的利益博弈。
说到底,这次发牌制度的核心逻辑就八个字:堵住风险,留住资本。毕竟去年加密货币市场rekt过几次后,监管层比谁都清楚——想要稳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光靠区块链概念远远不够,得让虚拟资产真正对接实体经济才行。
问题1:为啥首批稳定币牌照只发个位数?
说白了就是想控制风险。刚起步谁都没经验,发太多容易出乱子。现在主要看申请方有没有靠谱的管理能力,能不能扛得住突发情况。
问题2:为啥非得今年内发牌?
等8月新条例正式生效,就得赶紧动起来。先收申请再慢慢审,拖太久市场容易失去信心。再说早发牌还能占个先机,给其他地方打个样。
问题3:发牌重点盯哪些事?
最要紧的是反洗钱,钱从哪来得查清楚。再就是储备金得透明,不能随便挪用。还有责任人得能兜底,真出事得有人负责。这些硬杠杠不达标,想都别想拿到牌照。
上一篇:香港稳定币是什么?搞懂这个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