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7-11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根据CoinMetrics最新数据,MicroStrategy在二季度增持比特币至23万枚,持仓均价约6.5万美元。Galaxy Digital同期购入1.2万枚,持仓量突破5万大关。更有意思的是,某匿名鲸鱼地址在6月单日转账3.4万枚比特币至交易所冷钱包,市场猜测这可能属于某家未公开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服务商。
第一层逻辑是资产配置需求。当美联储暂停加息后,科技公司账上现金收益率骤降,持有生息资产反而可能产生汇兑损失。像Block这样的支付公司,持有比特币与其跨境结算业务天然契合。
第二层藏着技术押注。以Bitfury为例,这家老牌矿机厂商不仅增持比特币,还同步加仓了以太坊Layer2项目代币。他们的财报电话会议透露:"加密资产储备是技术路线选择的具象化表达"。
最硬核的操作来自做市商。Wintermute这类做市机构增持比特币后,同步增加了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供给,这种双向操作能显著降低资金成本。
数据显示,每次机构大规模增持后30日内,比特币价格平均涨幅达18%。但这次有特殊变量——现货ETF审批进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7月10日更新了11份比特币ETF申请状态,其中有7份获得原则性通过。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此次增持周期中,机构买入的比特币72%来自场外大宗交易,只有28%通过公开市场撮合。这解释了为何成交量未明显放大,价格却持续走强。
监管层已经开始关注这种集中持仓现象。纽约梅隆银行最新报告显示,前十大机构持有比特币总量占比已升至43%,这种中心化趋势与去中心化初衷背道而驰。
技术面也存在隐患。Glassnode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比特币网络未确认交易笔数处于18个月高位,区块空间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手续费飙升。如果发生类似2020年的gas war,可能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交易体验。
更值得警惕的是质押风险。部分机构将增持的比特币转入质押协议,这种操作虽然能产生年化4-6%的收益,但遭遇市场剧烈波动时可能触发连锁清算。
我的建议分三种情况:
- 如果你是长期投资者,可以参照DCA策略(定投),但每次加仓比例不应超过账户价值的15%
- 短线交易者需关注CME期货资金费率,当费率超过0.1%时要警惕回调风险
- 技术玩家可关注以太坊质押收益与比特币的价差,目前这个套利窗口已经打开12%
举个例子:上个月有位粉丝咨询是否要all in比特币,我反问了他三个问题:
1. 你的流动资金能否覆盖半年家庭开支?
2. 是否具备冷钱包管理经验?
3. 对极端行情的心理承受阈值是多少?
当他回答出前两个问题时,我就劝他先从10%仓位开始练手。
说白了,机构增持就像在沙滩上留下脚印,聪明的拾贝者要判断潮水方向而不是盲目跟着脚印走。毕竟加密市场真正的游戏规则,从来都是"Buy the dip, sell the news"。
The Blockchain Group为何频繁增持比特币?
这家公司最近半年内至少进行了四次比特币增持操作。第一次用720万欧元买了75枚,第二次融资970万欧元后又买了80枚,第三次定向增发拿了407万欧元加仓40枚,最近一次直接砸了1070万欧元吃下116枚。每次操作都通过不同融资渠道完成,说明他们在执行有计划的比特币储备战略。
增持比特币的钱从哪来的?
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筹钱:一是和TOBAM合作搞"ATM式"增资,比如最近一次720万欧元融资;二是发行可转债,像Adam Back就把自己手里的债券转成了股票;三是直接拉投资,比如Ludovic Chechin-Laura用比特币投了240万欧元。每次操作都设计了不同资金通道,既保证流动性又不影响公司股权结构。
这种增持行为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最直观的就是持仓量猛增。从公开信息看,他们比特币储备从1533枚涨到1904枚,三个月里多买了371枚。按当前价格算这价值超过4000万欧元。这种持续加仓行为释放出明确信号——机构投资者依然看好比特币长期价值,可能会带动更多传统企业跟进配置,你看连欧洲上市公司都开始当"屯币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