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7-16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最近收到粉丝私信问"全球第三张稳定币牌照什么时候发的",说实话这问题把我问住了。因为各国监管节奏不一致,所谓"第三张"的说法本身就存在争议。但根据公开资料,瑞士在2024年11月向某欧洲区块链项目发放的牌照确实引发不小波澜。
当时消息出来时,整个加密货币圈都在讨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早在2023年就完成了首批两张牌照审批,发给了老牌稳定币发行商Tether和一家本地金融科技公司。按这个时间线算的话,瑞士的这张确实能排进前三。
有意思的是,美国监管机构至今没有发放过任何稳定币专项牌照。取而代之的是纽约州的BitLicense框架,已有7家企业获得相关资质。不过这些牌照更多是数字资产综合经营许可,跟欧洲的专项稳定币牌照定位不同。
马耳他金融服务局(MFSA)的进度更激进,截至2025年6月已受理19份申请。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发放数量,但业内人士透露至少有5张牌照已生效。这让该国成为事实上的"牌照批发中心",引发欧盟层面的高度关注。
很多读者问我"哪个国家的牌照最值钱",说白了就是看监管强度。欧盟MiCA新规要求储备资产必须100%存入隔离账户,还要接受欧洲银行管理局(EBA)的持续审计。相比之下,新加坡虽然要求设立本地法人实体,但对技术团队的监管相对宽松。
日本金融厅(FSA)的审批最为严苛,不仅要求最低100亿日元注册资本,还规定必须建立实时交易监控系统。目前仅有2家本土企业拿到牌照,据说还有3家中国团队正在排队,其中某DeFi项目已经卡在审查阶段超过400天。
现在有个新现象值得警惕:不少项目方玩起了"牌照拼图"游戏。比如某东南亚支付巨头,同时持有新加坡、瑞士和英国的三张不同牌照,这样就能覆盖主要法币结算通道。但这种操作也带来新的合规风险,英国FCA最近就约谈了多家采取类似策略的企业。
更有意思的是,部分交易所开始倒卖牌照资源。据内部人士透露,某二线交易平台以"战略合作"名义,将自家瑞士牌照开放给五个项目方使用,每个收取200万美元的"技术服务费"。这种变相牌照出租行为,已经被监管层盯上。
从全球监管动向来看,2025年下半年可能出现三大变化:美联储或将推出美元稳定币专属监管框架;G20国家会建立跨境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亚洲地区可能出现首个稳定币互认协议。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建议优先选择已获得欧盟EMI牌照或英国e-money牌照的稳定币产品。这些资质意味着更高的资产隔离要求和更低的挤兑风险。毕竟经历过2024年的多起脱锚事件后,合规才是真正的安全垫。
最后提醒各位一句:牌照不是万能护身符。去年某获得迪拜VARA牌照的项目暴雷,直接清退了8亿美金资产。所以说到底,还是要看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全球第三张稳定币牌照花落谁家?
目前尚未正式公布最终归属。根据最新进展,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第三季度启动牌照审批,已进入沙盒测试阶段的企业包括蚂蚁集团和渣打银行。京东此前被传参与申请,但官方已澄清未涉及稳定币业务。蚂蚁集团已完成技术合规测试,成为热门候选。
稳定币牌照到底值不值10倍行情?
这要看实际业务落地效果。持有牌照意味着可合法开展稳定币发行与结算,直接对接香港新推出的稳定币结算体系。比如蚂蚁若拿到牌照,能将其跨境支付网络扩展至全球,理论上可降低90%的汇兑成本,这种技术壁垒确实可能带来估值提升。但需注意政策落地速度和市场竞争格局。
内地企业抢牌照图啥?
主要为了打通跨境支付渠道。像京东这类电商巨头想通过稳定币解决全球商户结算难题,蚂蚁则瞄准跨境金融服务。内地企业具备本土市场优势,但要在国际竞争中胜出,还得看谁能率先构建覆盖多国法币的清算网络。目前已有企业同步申请欧美牌照,走全球化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