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8-22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股市好债市不好,这事说白了就是钱不够分。投资者的钱就那么多。当股市涨得欢,大家自然把钱从债市抽出来买股票。你看最近A股反弹,国债收益率就往上蹿。
资金就像水,总往高处流。股票潜在收益高,风险也大。债券收益稳定,但跑不赢通胀。所以当经济向好,投资者更愿意冒险。巨鲸们一动,小散跟着跑,债市就凉凉。
有个误区得破除: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2020年疫情初期,股债双杀。后来放水太多,又出现股债双牛。但长期看,两者确实经常跷跷板。
经济好的时候,央行可能加息。加息对股市是利空,但为啥股市还涨?因为市场预期经济更强。债券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利率一升债券就rekt。
去年美联储加息,中债收益率突破3%。很多新手不懂,以为债券收益高就买。结果后面利率继续升,债券价格跌得亲妈都不认。老韭菜都懂这个套路。
有趣的是,债券收益率上升反而利好银行股。所以你看银行股涨的时候,债市往往不好。这种关联性新手很难注意到。
当市场FUD(恐惧、不确定、怀疑)少,大家更愿意买股票。股灾时资金疯狂涌入国债避险。说白了就是人性:赚了钱想赚更多,亏了钱只想保本。
去年底债市大跌,很多人喊"债基不再稳健"。其实呢,当时股市回暖,资金自然回流。那些骂产品的,根本没搞懂底层逻辑。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些小白把债基当余额宝。结果遇到"债灾"就慌了。其实债基短期会波动,长期持有才稳。这个认知差害了不少人。
有人说"股债双杀"不可能。2022年就发生了。当时通胀爆表,央行猛加息,股债一起跌。所以没有绝对规律,要看具体环境。
最近有个新现象:A股涨,美债也涨。因为美联储暂停加息。这种情况老韭菜也没见过几次。市场总在变,死记规律会吃亏。
在我看来,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是只看结果不看原因。看到股涨债跌就以为永远这样。其实得看经济周期、政策导向、国际形势。建议小白先搞懂基础逻辑再操作。
我踩过坑:2018年全仓股票,结果股灾亏30%。后来学乖了,配置20%债券基金。去年债市调整时,股票部分补了缺口。
话说回来,普通投资者没必要纠结股债关系。定投+资产配置才是王道。我给粉丝的建议永远是:股票60%,债券30%,现金10%。这样不管市场怎么变都不慌。
最后说句大实话:研究这些不如踏实工作。很多人天天分析市场,结果工资涨不过通胀。记住,你不是专业交易员,别把时间全耗在盯盘上。
市场永远有机会。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想抓住每个波动,结果把本金搞没了。稳健点,慢就是快。
为什么股市和债市经常呈现"跷跷板"效应?
说白了,这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关。当股市表现好时,大家风险偏好上升。你看,股票可能带来更高收益。所以资金就会从债市流向股市。资金流出导致债券需求减少。债券价格自然就下跌了。反过来也一样。当股市不好时,大家寻求避险。债市就成了安全港湾。资金流入债市,债券价格就上涨。其实呢,这就是典型的"跷跷板"效应。市场资金总量相对固定。资金从一个市场出来,就会进入另一个市场。
经济周期如何影响股市和债市的表现?
经济周期对两个市场影响很大。当经济开始复苏时,情况是这样的。企业盈利预期变好。股市往往开始上涨。但同时,通胀预期也会上升。央行可能收紧货币政策。利率有上升趋势。债券价格和利率是反着来的。所以债市这时候通常表现不好。话说回来,当经济下行时。企业盈利预期变差。股市往往表现不佳。但央行会降息刺激经济。利率有下降趋势。债券价格就会上涨。说白了,经济好股票好,经济差债券好。这就是基本规律。
资金在股市和债市之间的流动机制是怎样的?
资金流动主要看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收益率比较。你看,当股票预期收益高于债券。投资者自然想赚更多钱。所以资金就流向股市。第二个是风险偏好变化。当市场情绪乐观时。大家愿意承担更多风险。资金就流向股市。当市场情绪悲观时。大家想保住本金。资金就流向债市。其实呢,这种流动是动态的。市场上资金总量相对固定。一个市场钱多了,另一个就少了。说白了,这就是资金的"搬家"过程。资金从低收益市场流向高收益市场。从高风险市场流向低风险市场。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