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5-14 关注公众号 来源:网络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即去中心化金融,依托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实现无需中介的金融服务。其核心优势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普惠性,但同时也因监管真空引发争议。截至2025年5月,中国尚未出台针对DeFi的专项法律,但现有政策已为其划定明确红线。
根据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
- 明确禁止业务类型: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交易信息中介、代币融资等均属非法金融活动。
- 关联行为追责:参与DeFi项目开发、治理,或为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提供技术支持,可能被认定为共犯。
- 智能合约风险:即便技术中立,若被用于非法集资、洗钱等场景,开发者将承担连带责任。
尽管监管态度趋严,部分从业者仍在试探空间:
- 技术实验属性:少数机构以"区块链技术应用"名义进行DeFi沙盒测试,但需严格限定场景。
- 跨境操作隐忧:通过海外节点参与DeFi项目,可能触及"为境外提供虚拟货币服务"的禁令。
- 用户自担风险:个人小额参与虽难追责,但2023年浙江某法院判例显示,涉及资金纠纷时司法支持有限。
三大核心风险不可忽视:
1. 政策变动风险:2024年网信办曾约谈多家区块链企业,要求自查流动性挖矿等业务
2. 资产安全风险:国内某DeFi平台2023年因黑客攻击导致2.3亿元资产损失,用户维权困难
3. 税务合规风险:未申报的DeFi收益可能被追溯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45%
建议企业在开展相关业务前完成"三步核查":
1. 向属地金融监管部门提交合规方案
2. 接入国家区块链服务网络(BSN)进行存证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近期招标项目中包含"DeFi监管沙箱"研究课题,或预示未来将分层管理:
- 对纯投机性质的DeFi活动持续高压监管
建议关注2025年三季度可能出台的《区块链金融业务管理办法》,该文件或将重新定义合规边界。在此提醒读者,任何投资决策都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法律风险的基础上。
DeFi在中国的合法性及风险说明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DeFi(去中心化金融)本身并非被明确列为非法,但其相关金融活动可能触及法律红线。中国政府严格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代币发行及虚拟货币相关金融业务(如交易所运营、质押挖矿、流动性挖矿等),并认定这些行为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若DeFi项目涉及上述内容,则可能被认定为违法,面临刑事风险(如非法集资、传销、赌博等罪名)。
延伸问题与解答
1. 中国用户参与DeFi项目是否合法?
解答:
参与DeFi项目的合法性取决于具体行为。若涉及以下活动,则可能违法:
- 通过DeFi进行加密货币交易或借贷;
- 参与质押、流动性挖矿等收益活动(可能被视作非法金融行为);
- 使用虚拟货币作为支付工具。
此外,为境外DeFi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营销服务等也可能被追责。
2. DeFi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解答:
- 法律风险:DeFi的去中心化特性难以被传统监管覆盖,但其金融属性易触发现有法规对“非法集资”“虚拟货币交易”的限制。
- 政策不确定性:中国尚未明确DeFi的监管框架,未来可能出台更严格的限制措施。
- 项目风险:智能合约漏洞、项目方不透明等问题可能导致资金损失,且无法律救济途径。
3. 中国政府对区块链与DeFi的态度如何?
解答:
- 技术层面支持:中国政府鼓励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如供应链、政务等非金融领域)。
- 金融活动严监管: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交易及DeFi的金融化运作,强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非法集资等金融活动”。
- 国际合作:关注全球DeFi发展趋势,但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优先考量。
小编建议
中国目前对DeFi采取“技术开放、金融严控”态度。普通用户若参与DeFi金融活动(如交易、挖矿)存在较高法律风险,建议谨慎评估并关注政策动态。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电话:13918309914
QQ:1967830372
邮箱:rjfawu@163.com